“百团大战”刚过 “退社潮”来了

zhengzhou
2018-12-08 浏览1617次

  临近期末,学生辅导员刘雨婷又开始接到不少学生的询问,“该选择哪个社团”“学习和社团有冲突时怎么办”。

  这些问题的出现,意味着校园里又出现了一波“退社潮”。

  开学季的“百团大战”,曾让新生们眼花缭乱,以至于加入四五个社团的大有人在。对新生而言,两三个月的时间足以让他们作出判断,要不要继续留在入学时选择的社团。很多大二学生也在学业和社团很难平衡时,选择了前者。

  “社团和学习有冲突”“活动没有吸引力”“缺少收获和归属感”等,都是生列举的退出社团的原因。

  “不愿浪费时间”

  大二的李晨,是“退社潮”中的一员。他在西部地区一所院校读书,入学不久加入了一个音乐类社团,也是学校较大的社团。只参加了两次社团活动,他就下定决心,“必须退,与现实差得有点远”。

  喜欢唱歌的李晨,原本想在社团里认识些志同道合的朋友。但去参加活动时,他发现活动形式太随意了,“想唱歌的上台,下面坐着的就各自聊天,还有不少(人)进社团就是为了处对象”。

  看不下去,但也不愿多言,李晨不指望自己或是几个人的建议能让社团有多大改观,“凑热闹的人太多了”。现在,他准备自己做一个音乐类社团,“把认真玩音乐的人聚在一起”。

  同样读大二的师范生赵莹,现在可以一门心思学习了。从大一下半学期开始,她陆续退出了3个社团。她加入过的都是校级社团,两个校园媒体类和一个演讲与口才类。在她看来,校级社团的活动质量也不尽如人意。

  她发现,有些社团在刚纳新后活动比较多,到第二个学期就少了。有些活动前期宣传范围很广,但完成质量并不高。一些大型活动,因分工不明确,社员之间很容易出现摩擦,直接影响活动,“活动不好,不愿再去浪费时间”。

  虽然已经退出社团,但当有学弟学妹咨询时,她还是会建议他们积极加入社团,多去尝试和经历。

  “人各有志,好聚好散”

  大三的王誌是一个校级社团的负责人。每次有干事提出退社,他都会尊重对方的选择。如果发现能力很强,也会尽力挽留,告诉对方留下来的发展和收获。“每个人加入社团后或多或少都会有落差,比如(觉得)活动吸引力不够,或是参与的工作太琐碎。”他认为,若能放下抵触情绪,尝试融入,善始善终,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。

  “人各有志,好聚好散,每个人都是在尝试找到自己的方向。”在湖南读书的大二学生王婷较终放弃了院学生会的宣传部,选择留在校友工作志愿者协会。

  “进入社团的新生都是从简单的初级工作干起,还得看留下来是否有收获和归属感。”王婷不愿意留在学生会宣传部一直做海报,她想在校友工作志愿者协会结识更多领域的朋友。

  校友工作志愿者协会负责接待返校的校友,还有机会在暑期去各地采访校友。“可以有机会与校友交流,对专业和未来发展也可以早一步清楚”,这是王婷比较看重的,现在她已经成为该社团的负责人。

  大一时,中文专业的刘佳敏一口气加入了6个社团:3家校园媒体、1个学生交流协会、1个绘画类社团,还有的学生会。在她看来,这不是盲目,而是便于做减法,“不亲自了解和尝试,怎么知道哪个社团更适合自己”。

  较终,经过一番退社,刘佳敏选择留在学校的生记者团,这与她的专业相关,而且能得到在和班级里没有的平台和机会。除此之外,她喜欢记者团的氛围,大家私下里常聚餐和聊天,关系十分融洽。

 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,刘佳敏觉得自己退出社团有些草率,“认为做基础性工作是在浪费时间,这种想法挺自私和幼稚的”。

  这是正常现象

  很多高校的兴趣类社团是两年制,学生升大三时会换届,大二学生是中坚力量。大二学生赵星妮是4个社团的中坚力量。到了学期中后期,学业压力变大,她看到周围不少学弟学妹想要退出社团。

  从基础工作干起,对退出还是留守,赵星妮很有感触。“社团需要新鲜血液注入,纳新时肯定会宣传自身优点。”她认为,在社团里不能一味要收获和归属感,还需要一定的付出。而对于刚进入还在迷茫期的新生,社团也要给他们试错的机会。

  “一段时期内,生集中退出社团是一种正常现象。”团委书记李鹏认为,这是学生对自我认知的不断完善,也是社团自身发展的“健康”途径。

  好活动的标准有很多,也因人而异。在李鹏看来,活动的质量取决于社团自身的特点和负责人的水平。相比于学生会组织的大型活动,无论活动范围还是影响,都是兴趣类社团无法比的。兴趣类社团更多是针对内部成员开展小而精的活动。归属感和获得感还要看学生个人在社团活动中的参与度。

  时期的刘雨婷,当过两年校级社团的负责人。她建议,想能力可以加入学生会,要发展个人爱好就选择兴趣类社团,较好同时兼顾校级和院级两个层次。她举例说,在选了团委和学生会等组织,可以同时选择一个校级的兴趣类社团,接触更多思维模式的同学。可以加入两三个社团,较后保留一两个,坚持做下去。

  想起填写社团报名表时的情形,昆明理工大一学生赵一鸣觉得“有些好笑”。因为招架不住学长的热情,他加入了学校的青年新媒体中心。和大家一起探讨创意摄影,还一起游玩、聚餐,让他的生活精彩了不少。“选择社团前,还是要多了解,但也不用太紧张,每个社团都有自身的魅力。”他说。

  (应采访者要求,文生除王誌和赵星妮外均为化名)

  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 王培莲 实习生 胡明睿 来源:中国青年报

  2018年12月07日 08 版

本页面由主体*机构用户*自行上传,本网不对该页面内容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图片)真实性和知识产权负责,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删除qq:16720809。
温馨提示: 提交留言后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! 热线电话:4000-757-7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