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信昌坐着轮椅陪孩子们学习 河南商报记者 王访贤/摄
河南商报记者陈媛媛刘鹤洋
在进行《暖冬》报道时,我们接触了不少偏远乡村学校,在那里的很多小朋友都是留守儿童,他们渴望知识,也渴望了解更多外面的。
针对这些学校,今冬,河南商报联合豫发集团、锦荣公益社、爱心企业和公益组织,发起“为留守儿童捐一本书”活动,向社会各界征集图书,在乡村学校建立“爱心图书角”,以丰富孩子们的心灵,他们成长。欢迎您加入我们。
学校
下肢瘫痪后,他在村里办了一所留守幼儿学校
元旦前夕,商丘市谢集镇朱庄寨村的上空飘起了一场小雪,洋洋洒洒地落在村子里低矮的青瓦红墙上。距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,村子里的年轻人尚未归乡,冷空气瞅个机会就往人怀里钻,逼得老年人不敢出门,村里静悄悄的。
“大娘,知道宋信昌的学校在哪儿吗?”“咋不知道?就前面。”
1990年的晚上,因为栽进村里一口约10米深的枯井里,刚结婚一年的25岁小伙宋信昌,下肢失去知觉,成了残疾人,那时他的妻子刚怀孕6个月。待孩子出生一年多后,宋信昌与妻子离婚,孩子留给了宋信昌。为了生存,他在村里办了一所留守幼儿学校,校舍是他的三间红瓦房,如今,这个学校已办了27年。
初见宋信昌时,已是中午,雪未停,天冷得要命,孩子们都放学回家了,50岁出头的他,坐在轮椅上,头发泛白,跟82岁的老母亲正在学校一间厨房里吃午饭——白菜炖粉条。对他们来说,这里既是学校,也是家。
20元办校,较好学期招到14名学生
时间回到1992年,宋信昌回忆,那时他没有轮椅,很少下床。因为有着高历,他经常给同村的孩子义务功课,明显,同村的退休教师徐广田便建议他办个班。宋信昌也在广播里听了河南残疾人马文仲办学校的故事,便给他写信请教。马文仲在回信中告诉他,无论做什么事,都要用心去做。
“打算办学后,我没钱,徐老师问,需要多少?我打听后跟他说,你较少得借我20块。”宋信昌说,他用18元买了一块黑板,剩下的钱买了一个黑板擦、两盒粉笔,就在自家办起了留守幼儿学校。较好学期招到14名学生,每学期收10元学费。同村的马大娘说,她的儿子就是这14名孩子中的一个,“俺孙儿也是在这上的学前班。”1994年左右,宋信昌的留守幼儿学校学生人数达到72个。三间瓦房容纳不了那么多学生,宋信昌就在院子里搭个棚子,跟儿子在棚子里睡了一年半。
这些孩子,就爱看故事书
现在,这所学校还比较像样,2012年和2014年盖了两栋两层教学楼,院子里挂满了小彩旗,一共有70多个学生,加上宋信昌共4名老师。
下午2点左右,孩子们来到学校,一放下书包,都跑到院子里玩闹起来,笑声打破了村子的宁静。宋信昌不放心,坐着轮椅在院子里盯着,“滑梯上面有雪,今天不能玩啊。”临近上课,宋信昌像赶着一群小羊一样,把大班的孩子喊到教室。
“阿姨,你会讲故事吗?”5岁的石慧颖拿着一本故事书,歪着头问了我们一句就溜走了。6岁半的杜诗龙胆子大一些,拿着一本故事书在讲台上为大家讲三只小猪的故事。“孩子们年龄小,就爱看故事书。”宋信昌说,但故事书并不多。
和宋信昌谈话时,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萱萱(化名)站在不远处,左眼半睁着,黄色的头发乱蓬蓬的,想走近又似乎有点害怕。宋信昌说,萱萱一岁半时,左眼被患有精神病的父亲扎伤了,“这个女孩在我们学校的费用,已经全免了。”
学校
一校、一师、一生,多少有些孤单
对宋信昌来说,虽然身体不便,但是被一群孩子围绕着,他是快乐的;而对于穿梭在太行山深处的乡村教师刘涛来说,却多少有些孤单。
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寨豁乡中心学校小底村教学点,80后刘涛不仅是任课老师,还兼校长、厨师、保洁等职务。刘涛2012年来到这所学校,如今他只剩下一个学生,名叫陈迎新。
陈迎新的父亲陈拥军说,女儿已在这个学校读了3年,从学前班到二年级,“孩子也孤独,但好在刘老师对孩子比较照顾。”“之前我也有同学,我俩一起玩,但是这个学期她走了,剩下我自己。”陈迎新说,课间,有时候她会一个人在教室外转转,有时候从家里带点积木,有时候会去旁边的活动室玩。
学校距离青天河景区不远,建成于1996年,2000年时还是一所完全,曾经有200多名学生。校园的主体是一栋两层小楼,有8间教室,目前只有一间教室和一间活动室在使用,其他教室已荒废,成了村里大队的储物室。教室里有黑板、投影仪以及柜机空调,但在讲台前面,只有一套学生桌椅,这就是陈迎新的位置。
“迎新学习很踏实,她的家庭条件不好,平日里也没有什么课外书籍和文具。”说话间,刘涛的语气有些沉重,由于没有三年级,的学生不久后也可能离开,“不知道还会不会有孩子过来,不管怎样,我都会把较后教完。”
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,没人玩的时候,我们希望,这些孤单的学生,可以在丰富的书籍中遨游。
征集
为留守儿童捐一本书,让图书角成长
在进行《暖冬》报道时,我们接触了很多上文中这样的偏远乡村学校,在那里,很多小朋友都是留守儿童,他们渴望知识,也渴望了解更多外面的。
这些学校有:邓州市高集镇赵坡学校、新乡市延津县东屯镇郝光屯、新野县上庄乡山坡社区学校、鲁山县董周乡董周第十五等。针对这些学校,今冬,河南商报联合豫发集团、锦荣公益社、爱心企业和公益组织发起“为留守儿童捐一本书”活动,向社会各界征集图书,在乡村学校建立“爱心图书角”,以慰藉孩子们求知的心灵,他们成长。
河南商报万名小记者将进行公益接力,一人捐赠一本书,并于本周六在锦荣轻纺城(郑平路与寒山路口向东100米路北锦荣轻纺城1号门)进行现场捐赠。
欢迎爱心人士、爱心企业加入这项公益行动。您可以在锦荣轻纺城(路南三环锦荣轻纺城内中国中部电商港7号楼客服中心),或河南商报社(郑州经开区第九大街经开广场2号楼22层)进行捐赠。1月7日,河南商报将和豫发集团、锦荣公益社等一起,将这些捐来的图书送到留守儿童学校,建设爱心图书角。1月7日发车地址:路南三环锦荣轻纺城内中国中部电商港。时间:上午9点。
您如果要捐书或者一同前往,可以报名。联系方式:河南商报记者陈媛媛(电话/微信:),或拨打锦荣公益社热线()。